<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15年市就业处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15-08-27字体[ ]

         

        2015年,全市就业创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株洲发展升级的发展战略和三个率先的发展目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全民创新创业战略,进一步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推动实现更加公平就业、更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就业。

        一、工作目标任务

        全市实现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7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发放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1亿元;完成创业培训1万人;新增创业主体数2万户,带动城乡就业人数4万人;建设就业创业保障平台80家;扶持200名大中专学生开展微创业。

        二、主要工作措施

        今年,就业工作面临求职难与招工难交织,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而结构性矛盾更具持久性、复杂性,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新常态,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导致的就业弹性大为提高,就业岗位质量将会显着提升,高校毕业生和技能劳动者稳定就业的空间更加广阔的新趋势。要充分认识新常态,工作有新思维;要适应新常态,工作有新举措;要引领新常态,工作有新局面,努力做到突出一个主题,实施两个计划,提质三类平台,注重四类人群,开展五项活动,提升六种能力,确保全市城乡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一)突出一个主题。突出创新创业这一工作主题,制定出台与狠抓落实《关于促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的通知》、《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best365网页版登录_Bets365_36365快速检测中心家庭服务业管理办法》等“13”政策文件,加强统筹协调,加速推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二)实施两个计划积极推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使每个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创业服务,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与创业成功率。

        (三)提质三类平台。按照六个加强六个统一的要求完成80家就业创业保障平台的提质升级;在城郊结合部或者失地农民居住集中区新建或提质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在各创业基地(园区)至少建成一个创业孵化器或创业苗圃。

        (四)注重四类人群。将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作为就业工作的四类重点人群,将落实“七补两贷三扶持”政策作为就业工作重点,将全民创新创业作为大胆创新突破的工作重点,将市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落实工作的重点协调机构,全力保障就业创业工作快速推进。

        (五)开展五项活动。精心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创业百千万工程、技能月和技能天下活动,以及创业宣传活动等五大就业创业活动。

        (六)提升六种能力。以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提升推进农业转移劳动力有序市民化能力;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提升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实行创业培训普惠制,加强创业培训监督管理,提升创业培训能力;结合产业特色、区域特点开展创业指导服务,优化创业环境,提升创业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抓好劳动保障专干业务培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继续做好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就业创业信息服务能力。